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之教育衔接的思考
贺星岳
郭薇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积极探索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近几年,职业院校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多种中职、高职教育衔接的模式,但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还没有实质的进展。
一、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的现实需求
(一)经济转型升级的刚性需求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面临着改变,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面临着转型升级,
“
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技能型、技术型实用人才及管理、经营和服务人才,这就不仅从数量上,更从质量和规格层次上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
如
2013
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显示,浙江部分民企的生产量、销售量、营业收入都开始有所回升,但是企业在岗一线员工数却并没有相应增长,出现了就业率增长比例不及
GDP
增长比例的
“
无就业增长
”
。并非企业不需要人才,而是由于企业的发展类型逐步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以前依靠劳动力的大举投入来增加产出的方式逐渐转变成依靠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对员工结构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对一线员工需求大幅降低,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仍然较大。总体上,“劳动力市场对中等技术人才的需求呈逐渐减少趋势,对高等技能人才的需求则逐步增加。这表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层次已然趋向高移。”因此,职业教育体系向应用型本科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是大势所趋。
(二)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有继续深造、发展自己的愿望,而我国高职学生继续深造的途径,仅有普通本科院校以专升本考试的形式录取高职院校毕业生获取本科学历的渠道。这种方式由于录取对象为全省的高职院校,录取标准为各省统一组织的专升本考试成绩,本科院校无法与学生原所在高职学校进行一对一的有效衔接,又由于录取人数有限,录取的专升本学生不论来自哪所高职院校,均按专业统一编班,课程设置与高职存在重复,而且很多课程已经不具备职业教育的性质,而是普通高校的课程,学生达不到继续深造的目的。也就是说专科高职的毕业生要升学只能选择普通大学,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他们的升学实际上是以放弃自己本身的教育体系为代价的。”从学制上讲,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形成完整的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既培养了高端的应用型人才,又圆了部分学生的“本科梦”。
(三)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迫切要求
职业教育在新世纪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高职教育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贡献。但随着生源数量的下降,考生生源的减少,职业院校开始面临生存危机,以至于某省的《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职业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表示,“十二五”末,全省原则上不再新增设高等职业学校;对一些社会认可度低的院校,将依法令其减少招生、停止招生并逐步探索退出机制。其实在国外,也曾出现职业学校生源危机的问题,如美国在
1917
年推出《史密斯·休斯》法案后,开始在全国推广独立设置的中等职业学校。到
20
世纪
60
、
70
年代,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独立设置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吸引力大幅度下降。美国开始考虑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问题,推出了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一系列措施。如《帕金斯法案Ⅳ》要求中等教育机构与中学后教育机构(或有副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学后教育机构与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学后教育机构)之间签订“衔接协议”,包括开设专门面向衔接的课程、学分转移等内容,美国为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
50
年前就开始了与高等教育衔接,并制定法律予以保障。我国已实施了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如“
3+2
”、五年一贯制等,解决了中职学校生源危机的问题,与本科教育衔接,是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和解决职业院校生存危机的有效途径。
(四)地方本科院校转变定位的必然选择
20
世纪
90
年代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我国的高等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各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定位不清晰,出现了“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现象,高校特色发展不足。面临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及高校同质化发展而产生的危机,越来越多的地方本科院校开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自己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如浙江科技学院提出要“积极开展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温州大学提出“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能创业、最担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数量众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招生需要面向职业院校,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变定位,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特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的突破口
目前,我国有些省已启动了中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甚至硕士教育)衔接,如
2012
年天津大学软件学院试办“高职升本科”教育,试办专业为软件工程。学生在学籍校完成专科教育后进入软件学院接受本科教育。江苏
2012
年规定
13
所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联合培养学生,该批学生在高考二本批次招生。单独设立招生代码,学制
4~5
年,毕业颁发本科文凭和学士学位证书,学习地点主要在高职院校。厦门为支持高职院校的发展,
2013
年出台政策,鼓励支持高职院校与本科协商,共同发展“
3+2+2
”(
3
年高职
+2
年本科
+2
年硕士)、“
5+2+2
”(
5
年制高职
+2
年本科
+2
年硕士)、“
5+4
”(
5
年制高职
+4
年制本硕连读)等。从这些有益的尝试中,笔者发现,应用性本科院校招生方式的多元化、高职与应用性本科院校学分互认、加大教师交流和互访力度,建立利益兼顾机制是实现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衔接的突破口。
(一)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招生方式的多元化
目前,我国本科院校招生主要采取高考录取的方式,有些省份也采取了三位一体、自主考试等招生方式,但这些都是面向高中毕业的学生。专升本考试虽然面向高职学生,但专升本考试的初衷是解决部分高职毕业生接受本科教育的问题,并非是针对高职与本科的衔接问题而设置的,故专升本考试的科目主要是英语、数学等课程,高职与本科院校在专业和课程上的衔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应允许本科院校面向与之有衔接的高职院校实行单考单招,录取方式与标准由本科院校自主确定,给予与高职衔接的本科院校在招生上有更多的自主权,为解决学生学籍问题打通渠道。
(二)推进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分的互认
虽然我国高校尚未实行完全学分制,但已基本推行学年学分制。在实现衔接的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学分互认,就是实现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互认、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互认以及考试考核结果的互认,就能有效防止课程重复设置、学生重复学习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英国在职业教育培训和大学学历教育中都实行了学分制,学生在职业教育培训中所获得的学分可以得到四年制大学的承认,并带入四年大学学习的学分中。澳大利亚通过职业学校和大学签订协议实现学分互认,如南岸职业技术学校与格里菲斯大学和昆士兰技术大学、堪培拉技术学院与堪培拉大学都有学分互认协议,为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做好了准备。
(三)加大教师交流和互访力度
高职、本科院校的教师一般都缺乏在对方学校工作的经历,要确保参与衔接专业的教师对这一项目有深刻的认识。衔接学校的教师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与交流,如教师定期轮岗、共建教师培训基地等,以对对方的教学目标、教学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可设立由本科院校牵头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应包含各合作院校成员和有关行业专家,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社会需求调研、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各阶段教学过程的指导、监督与评价等。
(四)建立利益兼顾机制
发挥衔接院校的主观能动性,高质量完成各阶段培养目标,建立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合作关系是衔接顺利实施的基础,也是实现衔接目标的根本所在。由于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均为独立法人,有各自的利益诉求,所以要建立利益兼顾机制。学生所缴纳的学费按照不同阶段所在学校的收费标准收费,即高职三年按照高职院校收费标准向学生收取,将学生第三年学费的
20%
由高职院校划拨给本科院校,作为衔接的管理费;本科阶段按照本科收费标准由本科院校向学生收取。有关部门可适当上浮衔接专业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生均拨款标准或者补助标准。
三、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的关键点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各自打开大门,实现招生和教师互通方面的衔接,高职与应用性本科院校的衔接就具备了基本条件,学分衔接的实现为各自专业和学制的衔接、培养目标的衔接和课程设计的衔接提供了可能,也提出了硬性要求。专业和学制的衔接、培养目标的衔接、课程设计的衔接是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真正衔接的关键点。
(一)专业和学制的衔接
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应该是专业的衔接,但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各自又有独立的专业设置规范。因此,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彼此加强了解,掌握对方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密切关注对方的教学改革动向,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主动与其对接。而且在衔接过程中不应拘泥于专业名称的区别,主要应该考虑专业领域是否一致。可以先选择工作岗位层级分明、技能水平等级清晰的专业作为启动衔接的先行专业。高职院校还应广泛向应用型本科院校宣传、通报本校各专业所教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指导应用型本科院校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双方协调好教学内容上的分工,提高教学效益,共同构建协调一致的教学“立交桥”。学制上可采取“
3+2
”(
3
年高职
+2
年本科),以体现衔接体系的优势。高职三年教育周期结束后采取在校成绩与选拔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高职教育阶段学习成绩占
60%
,由应用型本科院校组织的选拔考试成绩占
40%
。综合成绩合格的学生均能升入本科阶段学习,对于不能或不愿意升入本科学习的学生,可获得高职毕业证书并自主就业。
(二)培养目标的衔接
不管是高职院校还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都是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只不过二者培养的人才在能力水平上会有所差异,但从类型上来说都是技术技能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在这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很多是从普通高校转化过来,要尤其引起注意,不能按照原来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此,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为:具有能完成本科后续学习所必要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该行业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有较好的职业素质。应用型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为: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有较好的技术拓展、创新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有较好的后续发展及将技能转化为技术的能力;根据就业需要,获得该行业技师级的职业资格证。
(三)课程设计的衔接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衔接是好事,但如何提高各自的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高层次技能人才,是拷问这一制度设计的本质性问题。真正实现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相衔接,在教育领域率先打通技术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是衔接的归宿。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的准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的延续与深化。这就要解决院校之间的课程标准及其沟通问题。不同类型的课程,既有明确的目标导向,相互之间又要建立一定的联系,以使学生既能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又有能较自由地从一所转入另一所学校继续学习的可能。因此,高职阶段课程设计的思路为: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要的理论知识;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教学模式为理论学习、技能实训、企业生产实训、岗位技能鉴定及技能竞赛等活动。应用型本科阶段课程设计的思路为:注重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强化;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本行业工程实践能力。主要教学模式为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教学、科研项目、创新竞赛、毕业设计。
总之,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是探索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改革招生办法、实施学分互认、鼓励教师之间的流动、兼顾各方利益是目前实现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衔接的突破口;实现专业、学分、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衔接是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内在要求和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