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如何更好地提升质量,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已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高职教育需要探索既符合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又符合时代趋势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以指导院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校企合作有效化、教育信息化、办学国际化(以下简称“三化”)的发展理念,不断探索跨境、跨界、跨专业(以下简称“三跨”)的发展路径,对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和院校提升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三化”: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引领
(一)校企合作有效化是推进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要基础,对高职教育提升内涵和创新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探索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成效不断提升。2015年全国高职院校“有合作企业的专业占全校专业总数50%以上的院校达886所;高职院校共聘用兼职教师16.3万人,兼职教师专业课课时占比在20%以上的院校有563所”。通过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有效地引入了企业资源,推进了院校内涵发展。另一方面,当前存在着大量符号化和流于形式的校企合作,大多数合作停留于企业接受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层面上,项目、设备和人员等研发资源共享的程度较低;部分院校尚未建成有效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合作往往因某一关键人物的离开而终止;校企双方还未建立起合作的利益共赢机制,未能真正形成互动双赢的合作局面,校企合作动力不足、校企合作质量和效率有待提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健全企业参与制度”,“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以切实提高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加强校企双方的利益联系,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优化合作的治理结构,提升校企合作的有效性,有效发挥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已成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教育信息化是推进高职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和支撑”,“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近年来,高职教育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推手,信息化建设水平明显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明显改善,信息资源进一步丰富。信息化建设“影响了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与管理,倒逼学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教学与学生管理方式”。在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下,高职院校的育人理念、教育过程、培养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均有较大改进,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职教育现代的有效推动力量。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以信息化推动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意识还不够明确;其次是优质高职教育信息化资源依然不足;再次是信息化建设的机制不健全。“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现象比较普遍,系统间互联互通性较差,资源开放性、共享性不强,信息安全存在隐患”。有效破解高职教育信息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发展,将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办学国际化是提升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办学国际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人才强烈需求的必然结果,其核心在于高职院校依据国际公认的课程标准、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培养具有国际交往能力、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办学质量的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也不断提升,根据《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招收国(境)外留学生的高职院校有69所,留学生人数达3847名,较2014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职业课程、技能培训、企业培训以及终身学习等教育形式逐渐受到人们青睐。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高职教育助力企业走出去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借助高职院校援外培训平台,中国职教的品牌已被“一带一路”国家逐渐认可,高职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整体水平还需提高,大部分院校师资国际化水平不高,具备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较低。院校课程的国际化程度不足,原版教材使用、双语授课比例较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有待提升,只有极少数院校尝试海外办学和培训。院校参与国际标准制订的能力较弱,高职教育对外输出较少。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实施,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
二、“三跨”:高职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以跨境教育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跨境教育本质是涉及国家、国际组织、教育机构和其他机构等众多参与主体的教育国际化新形式。根据流动主体划分,可以把跨境教育分为人员跨境流动、项目跨境流动和机构跨境流动三种基本类型。人员跨境流动包括学生和教师不同向度及深度的跨境交流。项目跨境流动包含结对项目、特许项目、双学位/联合学位项目、衔接项目、授证许可项目、远程教育项目等多种合作项目形式。机构跨境流动包含海外设立分校、独立学院、与企业合作成立企业大学、通过远程教育建立虚拟大学、援外培训等机构。跨境教育的开展将有力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首先,通过跨境教育,高职教育可以与其他国家高校及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我国高职教育资源,增加我国高职教育供给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其次,开展跨境教育,高职教育可以通过国际学历互认体系的构建、境内外联合培养、海外游学等多种途径吸引大批境外学生来中国高职院校留学。再次,通过跨境教育,可以推进对国外高等教育资源资质的认证,完善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管体制和质量保障机制。最后,通过跨境教育,可以逐步探寻我国高职教育对外输出的有效模式,如通过援外培训和境外办学,积累境外培养培训技术技能人才的经验。总之,跨境教育的实施将开阔高职教育的办学视阈,夯实高职教育国际化建设能力,促进构建高职教育稳定融洽的国际教育合作关系,增强中国高职教育在国际教育领域内的话语权,促进高职教育国际化规模、结构、质量、效率与效益的提升。
(二)以跨界融合推进高职教育机制创新跨界教育强调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渗透,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不同层次类型教育之间边界的消解。高职教育是一种跨越学习与工作、跨越专业与职业、跨越学校与企业的跨界性教育。具体而言,高职教育领域的跨界大致包括:校地合作——高职院校依托并服务地方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与企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切实提高育人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合作;校校合作——高职院校与其他类别层次的院校的合作。高职教育需要回归跨界的本质属性,通过跨界融合实现机制创新,促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发挥。首先,通过跨界融合可以推进人才培养机制创新。院校可以通过与政府、行业、企业、其他类型和层次院校的融合,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学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构建官产学研合作的内部驱动机制、外部支撑机制、评价反馈及调节机制,服务院校教育,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其次,通过跨界融合可以推进院校科研创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职高专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跨界融合,推进联合研发、风险共担的产学研机制创新。再次,通过跨界融合可以推进社会服务机制创新。通过与区域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跨界融合,院校可以增加对政校企地各方发展动态与未来趋势的研判,拓展高职教育的服务域和发展域。总之,通过跨界融合,将有利于构建具有共同需求驱动、共同认知达成、共同责任承担、共同利益分享、共同文化生成的高职教育共同体,推进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机制创新。
(三)以跨专业推进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跨专业教育模式是消除专业与专业之间固化边界、实现专业间教育资源共享、教学及管理协同创新的模式,其本质是多专业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包含专业并行、专业融合、第二专业、跨学院教育等形式。跨专业教育是高职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和综合性服务的积极回应。跨专业教育可以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丰富学生的专业学习背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能力。同时,跨专业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新的求职领域和行业选择,增加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职业入门、职业提升、职业转换等持续发展的职场能力。跨专业教育可以通过对专业关联度高而又相互分离的专业进行集聚,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推进形成具有优势特色的专业群,催生新的专业生长点和专业发展方向,让专业文化积累积淀,提升专业的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三化”与“三跨”理念在院校发展中的系统关联
“三化”与“三跨”理念的目标指向皆为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符合教育基本规律。首先,“三化”与“三跨”理念符合“教育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制约,并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作用”的教育外部关系规律。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有效化、教育信息化、办学国际化与高职教育跨境、跨界、跨专业是高职教育回应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需求而产生的,“三化”与“三跨”理念指导下的高职教育将会更好地促进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其次,“三化”与“三跨”理念符合“教育要求和教育对象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性特征之间、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教育过程中诸要素之间关系的规律”的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当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乃至全面发展离不开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有效化、教育信息化、办学国际化以及高职教育的跨境、跨界、跨专业发展。毋庸置疑,“三化”、“三跨”理念指导下的高职教育将有效整合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三化”与“三跨”的各个组成要素在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一致性,它们之间彼此关联,渗透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与院校治理之中,并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整体。
(一)以“三化”与“三跨”理念指导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三化”与“三跨”理念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跨界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在“校-校”、“校-企”、“校-地”三种跨界模式之中,“校-企”模式最能够彰显高职教育的特点。其中,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又是高职院校安身立命之本。历经多年探索,我国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在诸多问题之中,校企合作有效化是其中的核心问题。以校企合作有效化为突破口,以建立校企双方的利益共赢机制推进合作有效化,围绕有效化审视和剖析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更加有利于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在信息云集的时代,教育信息化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并引发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有力带动了高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改造、资源共享课程与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开发、虚拟仿真与校厂互动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不仅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而且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率。高职教育信息化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这种作用将愈发突出。较之普通高校,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水平相对落后,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院校的人才培养。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国际性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对具有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增。在此背景下,一方面,高职院校须积极对接国际化专业标准、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技能实训课程,以丰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式;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须重点关注跨境办学,在高职教育领域深化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致力于跨境资源共享,以拓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随着社会分工广度与深度的增加,不同行业领域的交叉合作日趋频繁,由此形成了诸多复合型的行业或部门。那么,仅仅具有单一技术技能的人才将难以满足产业的发展需求,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开设与之相对的复合型专业。因此,高职院校须将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上议事日程,借助信息化手段,依托校企合作,通过对接产业链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跨专业教学平台的建设,创新跨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以“三化”与“三跨”理念统领师资建设师资建设是高职院校的一项关键任务,师资队伍的优劣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成败。“三化”与“三跨”理念对于高职院校的师资建设具有重要的统领作用。为了实现校企合作有效化,高职院校在师资建设方面应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双能”教师队伍,支持现任教师开展在职学历提升和专业实践技能培训,鼓励现任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和承担专业技术应用研究项目,创造条件使他们及时更新与专业相关的知识信息,并掌握专业技术发展的前沿态势。通过跨界方式引入校外教师资源,建立并完善企业兼职教师聘请与培训制度,创新兼职教师聘用机制,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法等岗前培训,提升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高职教育信息化迫切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获取能力与信息化教学课程设计能力,并形成一定的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应面向全体教师实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获取与应用等信息素养,鼓励并支持教师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教学、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把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作为教师业务能力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此外,高职院校还应通过培养与引进并重的方式,建设一支稳定的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形成技术维护、项目研发、对外技术服务三位一体的多功能信息化人才团队。高职院校办学国际化涉及多个方面,其中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处于核心地位。高职教育国际化不仅要求高职院校教师秉持国际理念和视野,通晓国际惯例和跨文化交际知识,而且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了解国际先进技术进展,并能够把握相关专业领域的国际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此,高职院校一方面应加强教师海(境)外的访学、进修力度,并选派一些优秀教师留学深造;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大语言类和专业类外籍教师的引进力度,并严把引进质量,提高海(境)外文教专家在专任教师中的比重。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具有跨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教师,高职院校应把复合型教师的培养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复合型教师不仅具有一专多能的理论知识体系,能够拓展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而且具有多专业的实践经验和跨专业的示范技能,能够胜任多个工种的实践教学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明晰复合型教师应然的能力和素质,一方面通过教师培训、创建专业工作室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跨专业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可通过跨界方式为教师提供提升跨专业能力的机会,并聘请其他领域的兼职教师来校任教。
(三)以“三化”与“三跨”理念推进院校治理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的完善与治理能力的提升始终是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三化”与“三跨”理念对于高职院校的院校治理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高职教育的跨界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涉及政府、师生、行业、企业、校友、社区、公众等多个利益相关者,高职院校的治理也必将涉及多方主体。基于此,通过政校企多方合作的方式共同建设创业学院、教师培训学院等综合性跨界机构,主动适应与对接属地产业的发展需求,能够调动属地政府、行业协会、教师和学生等重要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促进各重要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院校治理,从而可以有效整合校内外的资源,实现校企合作有效化。高职教育信息化为高职院校治理提供了诸多便利,综合性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不仅为高职院校治理数据的挖掘与收集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与平台,而且为高职院校质量的诊断与改进提供了准确的信息与数据。依托高职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应建立覆盖教学、科研、人事、学生等信息的综合平台,实现系统内信息交互共享;加强校企合作信息化平台建设,通过收集并发布相关信息,引导学校与相关企业合作。上述平台的数据信息将为高职院校的治理提供重要参考。办学国际化要求高职院校在章程的制定与执行、权力的界定与制衡、质量的监测与保障等院校治理的诸多方面与国际接轨。因此,我国的高职院校应充分了解职业教育相对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治理实践与经验,在结合我国高职教育治理现状与现代化治理目标的基础之上,充分借鉴并吸收国外先进的治理理念与模式,以高职教育国际化为契机,推动我国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的完善,实现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四、结语
“三化”与“三跨”理念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与高职院校的建设中形成系统关联。在“三化”发展理念中,校企合作有效化是院校发展核心,教育信息化和办学国际化是院校发展的重要支持。在“三跨”发展途径中,跨界是由高职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根本。跨境是高职教育质量提高后的必然发展趋势,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途径。跨专业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途径,是高职教育对社会人才需求的积极回应。坚持校企合作有效化、教育信息化、办学国际化的“三化”发展理念,探索跨境、跨界、跨专业的“三跨”有效发展路径,将对现阶段高职教育发展和院校建设产生积极影响。